1960年股票配资程序,在一次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的会议上,教员曾深情地回顾道:“与三大战役相比,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战役。” 那么,究竟是怎样一场战斗,能够让解放全中国的三大战役都相形见绌、黯然失色呢?今天,我们将以现代的三维地图为工具,深入还原这场发生在八十多年前、震惊世界的传奇战役——四渡赤水。
四渡赤水的背景,正是在遵义会议之后。那时,中央红军刚刚在湘江战役中遭遇惨败,兵力从最初的8.6万锐减至仅剩3万左右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方面,蒋中正调动了足足150个团、约40万大军,布下天罗地网,誓要一举剿灭红军,确保其不会再度崛起。面对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,红军究竟该如何突围?
当时的红军核心部队驻扎在遵义,周围有红一军团、红九军团、红五军团及红三军团组成的防线。面对的敌人包括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,南方的薛岳八个王牌师,东面的湘军三师,北方上官云相的两个师,和西面的云南儒将孙渡的六个旅。任何一支敌军若能与红军交战,将可能导致中央红军的彻底覆灭。这一刻,红军的命运仿佛悬于一线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正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时刻,一段堪比任何英雄故事的奇迹开始了。遵义会议后,毛泽东重新获得了对军队的指挥权。在这个战局极为复杂、敌强我弱的局面下,如何抉择成为了红军面临的最大问题。敌军已经包围了遵义,如果选择固守并建立新的根据地,无疑是饮鸩止渴。最终,毛泽东果断决策:放弃固守,借助红军的机动战术来突破敌军的围困,争取一线生机。
那时,红军面临两个选择:一是向东进军,汇合红二、红六军团;二是北上,寻找更强大的红四方面军的支援。经过综合考虑,毛泽东决定北上,穿越四川。1月24日,红一军团成功占领土城,并按照计划分兵两路,联手红九军团攻占赤水县。只要赤水县被拿下,红军就能顺利进入水势较为平缓的泸州和宜宾,从而跨越长江,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奠定基础。
然而,战况并没有如预期那般顺利。川军的战斗力远超之前的黔军,尤其是刘湘的川军,展现出了超凡的战斗力。红军在攻占赤水县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,而川军的两个旅也迅速从后方增援,给红军带来了极大的威胁。情报错误让中央红军误将这两个旅当成了黔军部队,导致了指挥上的混乱。
为了应对这一突发情况,红军决定在土城和青岗坡一带设伏,试图消灭这股尾随自己的敌军。然而,川军的指挥官郭勋祺很快察觉到了危险,未按照红军预想的路线进入谷底,而是沿着山脊行军。这样一来,原本的埋伏战变成了双方争夺制高点的战斗。经过一场激烈的对抗,红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,终于成功拖住了川军,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损失。最终,红军主力通过增援抵达,才得以扭转局势。
这是四渡赤水中的最后一场败仗,而郭勋祺的这场胜利,成为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场战斗中,红军损失惨重,但同样也为日后的反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在这场战斗结束后,红军面临着新的挑战。随着国军的追击,红军决定改变战略路线,采取一项极为出乎意料的举措——再渡赤水。1935年2月18日至21日,红军发动了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行动,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,红军成功实施了战略反击,令王家烈完全措手不及。此时的王家烈,正在家中为母亲庆生,根本没有预料到红军会从背后突然来袭。为了迎击红军的反攻,王家烈决定依靠娄山关这一自然险要地形来固守。
然而,娄山关的防守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坚不可摧。2月24日,红军展开了娄山关战役,由红军三军团从正面发动猛烈攻势,同时,红三军团的迂回部队从黔军的左翼穿插,迅速摧毁了黔军指挥部。王家烈见大势已去,不得不命令增兵前线,但仍未能阻止红军的进攻。最终,红军突破了娄山关的防线,将王家烈的部队赶出了遵义。
接下来的战斗使得红军的士气大增,王家烈的残部在红军的追击下节节败退,终于在遵义城外围彻底溃败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红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、弹药和物资,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了充足的补给。
然而,随着郭勋祺带领的川军和周浑元的湘军不断逼近,红军再次陷入了包围圈。为了打破僵局,毛泽东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方案——进攻打鼓新场。这一战的胜利,不仅能震慑敌军,还能提升红军士气,最重要的是,红军可以借此机会补充物资,为后续作战提供保障。
经过充分的讨论,红军决定发动进攻。然而,毛泽东却坚决反对,理由十分充分:红军现有兵力不足以支持一场攻坚战,且进攻打鼓新场的胜算并不大,若敌军增援及时,红军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。最终,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采纳,红军决定暂停进攻。
这一决定,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红军全军覆没的危机,也让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再次得到了验证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红军通过巧妙的战术,成功化解了敌军的包围,并最终顺利突破了敌人的防线。
3月16日,红军开始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,第三次大摇大摆地渡过赤水河,老蒋在日记中写道:“匪由茅台西窜,转南?转北?还是留一部在东面?”此时,蒋中正对于红军的动向完全陷入了迷茫。
红军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战术调动,最终成功迷惑了敌军。老蒋将兵力集中于赤水河西,而红军主力则趁机从西面迅速南下,向云南进发。最终,红军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,成功完成了战略逆袭,打破了敌军的围追堵截。
这场持续三个月的追逐战,最终以红军的全面胜利告终。许多人认为四渡赤水的成功,源于国军内部的分裂和蒋中正的指挥失误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真正的原因在于,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华和战略眼光,使得红军在困境中实现了反败为胜。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中,毛泽东的卓越智慧和果敢决策,成为了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